| 您好,欢迎来到重庆城乡网! |
| 发布时间: | 2025/11/11 9:26:24 | 人气: | 4 |
近日,某第三方拍卖平台上,一套市场估价约200万元的房产以150万元低价成交。卖家卖家不是开发商,也不是二手房东,而是——银行。这不是个案。近期农业银行、建设银行、交通银行等多家银行正通过线上平台加速直接销售房产,部分银行在售房源已超千套,处置速度明显加快。这些被业内称为“银行直供房”的房源,大多源自不良贷款处置:当企业或个人借款人无力还贷时,银行通过债权剥离取得完整产权,随后以“房东”身份直接卖房或出租。
银行为何突然变身“房产中介”?低价甩卖的背后,折射出怎样的经济信号与金融逻辑?
银行“甩房”加速:从幕后到台前的房产处置
过去,银行处置不良贷款抵押房产通常通过两种传统路径:一是委托第三方拍卖机构(如法院拍卖、资产管理公司挂牌),二是打包出售给AMC(资产管理公司)。但2025年以来,越来越多银行选择“亲自下场”,直接在线上平台挂出房源,以房东身份与买家交易。
京东资产平台显示,2024年,兰州银行挂牌直售的房产标的数量为1130个;2025年挂牌直售的房产标的数量达1779个。2025年以来,农业银行挂牌直售的房产标的共有649个,吉林银行挂牌出售的房产标的共有2099个,天津银行有1227个,中原银行有521个,温州银行有412个。与大型国有银行、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相比,各省市的农信社系统出售房产标的规模更大。
以本文开头提到的200万元估价房产为例,银行作为债权人,在借款人连续逾期180天且协商无果后,通过法律程序剥离债权获得产权,随后直接在第三方平台挂出150万元的“直降价”",最终快速成交。类似案例在多地频现——有的住宅以市场价7折成交,有的商铺甚至出现“腰斩价”。
低价背后的真相:不良贷款压力与风险出清
那么,银行为何愿意低价卖房?核心原因是不良贷款处置压力持续加大。
2025年以来,受部分行业经营承压影响,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与不良比例呈现“双升”趋势。银保监会数据显示,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,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约3.4万亿元,其中与房地产相关的不良贷款占比较高。这些不良贷款对应的抵押物多为房产,当借款人无力偿还贷款时,房产便成为银行回收资金的最后手段。
过去,银行对抵押房产的处置倾向于持有观,尤其是位于核心地段的优质房产,银行希望等待市场回暖后再高价变现。但2025年,面对经济增速放缓与房地产市场调整的长期性,银行策略转向“快速回笼资金、降低持有成本”。业内人士认为,银行持有房产需要支付物业费、税费、维护成本,且市场不确定性高,不如低价快速出售,减少坏账损失。
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近年持续推动银行“加快不良资产市场化处置”,鼓励通过批量转让、资产证券化等方式提升处置效率。2024年,处置规模已超3万亿元。在此背景下,银行主动简化处置流程,绕过第三方拍卖机构的高佣金,直接对接买家,既能降低成本,又能缩短处置周期。
低价成交的本质,是银行在风险控制与资金回笼之间的权衡:与其长期持有可能贬值的房产,不如以折扣价换取现金流,避免更大的坏账侵蚀。
银行直售对市场与经济带来多重影响
银行大规模直售房产,不仅改变了传统不良资产处置模式,更对房地产市场、购房者预期乃至金融体系产生深远影响。
首先,银行直供房以“低价+现房”的优势,对同区域二手房市场形成直接冲击。例如,某二线城市郊区的一批银行直售住宅(均价较周边二手房低15%-20%),开盘后迅速分流了原本计划购买二手房的客群,导致周边中介门店成交量环比下降20%。但这种冲击具有区域性的特点。那些核心地段的优质房产如学区房、地铁房,仍能保持价格稳定,而三四线城市或人口流出区域的房产,可能因银行集中抛售进一步拉低市场均价。
其次,对个人买家而言,银行直供房最大的吸引力是低价与产权清晰。因为银行作为债权人,产权瑕疵较少。但需注意两点风险:一是部分房产可能存在租赁纠纷(原借款人将房屋出租但未告知银行),二是部分商铺或写字楼因位置偏远、配套不足,后期升值潜力有限。购房者需仔细核查房产证、抵押记录及房屋现状,避免“捡漏变踩坑”。
再次,银行通过直售快速回笼资金,有助于补充资本充足率并降低不良贷款率。数据显示,2025年前三季度,通过直接销售房产处置的不良贷款规模约1200亿元,占同期银行业不良资产处置总量的15%。这部分资金的回流,可支持银行向实体经济投放更多贷款,形成“风险出清-资金循环-支持经济”的良性传导。
深层逻辑:经济转型期的资产结构调整
银行加速甩卖房产,本质上是经济转型期资产结构调整的缩影。
过去十年,房地产作为“优质抵押品”,是银行贷款的主要投向之一。但当房地产市场从高速增长步入平稳调整阶段,部分过度依赖地产抵押的贷款风险逐渐暴露。银行通过直售房产,既是应对当前不良压力,也是主动调整资产结构,减少对不动产抵押的依赖,将更多资源投向科技创新、绿色经济等新兴领域。
此外,银行直售模式的普及,也反映了金融服务的“去中介化”"趋势。通过线上平台直接对接买卖双方,银行不仅能降低成本,还能积累C端客户数据,如购房需求、区域偏好等,为未来拓展消费金融、住房租赁等业务奠定基础。
200万元房产150万元成交的“捡漏”故事,背后是银行加速处置不良贷款、调整资产结构的现实选择。对普通人而言,这既是低价购房的机会,也需警惕市场分化中的潜在风险;对经济而言,这是金融体系主动出清风险、支持实体经济转型的必然过程。
银行从“幕后债权人”变身“台前房东”,看似是一次简单的业务转型,实则折射出中国经济从房地产依赖向多元资产配置的深层变革。当银行加速甩卖房产时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套套房子的交易,更是一个行业、一个时代的经济逻辑重塑
| 还没有对此评论! |
| 电话: |
|
| 电话: |
|
| 电话: |
|
| 电话: |
|
| 电话: |
|
| 电话: |
|
| 电话: |
|
| 电话: |
|
| 电话: |
|
| 电话: |
|
